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血洗出一个新纪元五四时期李大钊思想中的世界(4)

来源: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从文明内部来看,在“世运嬗进”的时代潮流中,需要以除旧立新的态度破除一切旧的政治制度。李大钊已经注意到,“老成者每病新进者之思想动作,不

从文明内部来看,在“世运嬗进”的时代潮流中,需要以除旧立新的态度破除一切旧的政治制度。李大钊已经注意到,“老成者每病新进者之思想动作,不能同于己,则深斥而痛绝之,此大谬也。宙合万化,逐境而进,一经周折而或滞或退者,逆乎宇宙之大化者也。居今日而求治,断无毁新复古之理。虽人惟其旧,倚重老成,而世运嬗进,即有大力,亦莫能抗。旧者日益衰落,不可淹留,新者遏其萌芽,勿使畅发,此自绝之道也。”①李大钊:《政治对抗力之形成》,《中华》1914年第1卷第11号。他进而通过“老年”与“青年”的对立,建立起对于“青春中华(中国)”的论述:“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,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,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。”②李大钊:《青春》,《新青年》1916年第2卷第1号。

1916年5月,李大钊因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,自日本辍学返沪。6月,袁世凯病卒,民初政坛各派势力再起纷扰。7月,受汤化龙之邀,李大钊赴京任《晨钟报》编辑主任之职。8月15日,《晨钟报》在北京发刊,梁启超、汤化龙、蒲殿俊等主之。③朱文通主编:《李大钊年谱长编》,第176-187页。发表于创刊号上的《〈晨钟〉之使命——青春中华之创造》一文,清晰地彰显李大钊心目中“白发中华”与“青春中华”的对立。在他看来,这一对立不仅仅是时序上的后来居上,更在于两者分享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形态:“老辈之文明,和解之文明也,与境遇和解,与时代和解,与经验和解。青年之文明,奋斗之文明也,与境遇奋斗,与时代奋斗,与经验奋斗。”因此,“一切新创造,新机遇,乃吾青年独有之特权”。④李大钊:《〈晨钟〉之使命——青春中华之创造》,《晨钟》1916年创刊号。李大钊笔下的“青春中国(中华)”,显然是晚清时期梁启超呼吁的“少年中国”的历史性延续。因此,李大钊所谓“青春中国”“投胎复活”之说,从晚清民初的思想脉络言之,其实渊源有自。不过,针对新旧两类文明的嬗递,李大钊主张采取调适渐进的态度。在他看来,“现代之文明,协力之文明也……现代之社会,调和之社会也”,是以“群演之道,乃在一方固其秩序,一方促其进步。无秩序则进步难期,无进步则秩序莫保”。⑤李大钊:《青年与老人》,《新青年》1917年第3卷第2号。

从文明外部来看,李大钊的思想尝试则是以“灵与肉”“动与静”等二分方式,来理解东西方文明及其差异。在发表于1917年4月《甲寅》日刊的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》一文中,他指出:“东西文明绝异之特质,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”,而动静之别则源于“生活之依据”不同。⑥李大钊: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》,《甲寅》日刊1917年4月12日。然而,李大钊也注意到,近百年以来,“西方之动的生活,挟其风驰云卷之势力,以侵入东方静的生活之范围”,导致了一个“动的世界”的不期而至。从价值立场上看,李大钊显然更倾向于西方文明之“动”。他认为“动的国家,动的民族,动的文明,动的生活”乃是“世变”带来的“潮流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力倡以“动的文明”来挽救东方文明之“静”,从而更好地让东方文明融入西方文明。

以“动静”二分的方式对待东西方文明的思路,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代表性,对于李大钊的思想也产生了相当持续的影响。直到一年后的1918年,已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,在反省“一战”得失时,都还在论述“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”即在于“东洋文明主静,西洋文明主动”。那时,他依然相当现实地承认,“吾人之静的文明,精神的生活,已处于屈败之势”。而“西洋之动的文明,物质的生活,虽就其自身重累而言,不无趋于自杀之倾向,而以临于吾侪,则实居优越之境”。⑦李大钊: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同点》,《言治》季刊1918年第3册。然而,1917至1918前后的李大钊思想深处,这一“动”的文明并非理想文明的终极形态。因此,他提出一种调和两种文明的“第三文明”的论说。李大钊认为,“第一文明偏于灵;第二文明偏于肉;吾宁欢迎‘第三’之文明”。显然,对于东西方文明之优劣偏至,李大钊的即时反应虽重在“扬西抑中”,其实对二者皆有反省。因此,他明确指出,“‘第三’之文明,乃灵肉一致之文明,理想之文明,向上之文明”,显然有着调和东西而又更上一层的意味。不过,李大钊也坦承,这一理想的“第三文明”,乃是“有其理想而无其实境”的文明,⑧李大钊:《“第三”》,《晨钟》1916年8月17日。故而在具体言说中,李大钊更侧重其超越东西文明的理想特质。而以“后见之明”来看,这一“第三文明”的论述,多少也成为他后来孕育“新文明”的思想起点。

文章来源:《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》 网址: http://www.sjzxyxxxwz.cn/qikandaodu/2021/0613/1079.html



上一篇: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吕秀芝与世界优秀女子
下一篇:年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

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投稿 |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编辑部|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版面费 |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论文发表 |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